第28节(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六岁的高龄在镇江知府任上所作。如果说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只是开闸放水般地倾泻了万丈豪情,那么辛弃疾这首《京口北固亭怀古》就几乎直截了当地宣布了自己的政治主张,那就是坚持抗金又反对冒进。这是通过一系列的典故表达的,包括赞扬在镇江抵抗曹魏的孙权和成功北伐的刘裕,批判好大喜功的刘义隆,还提到饮马长江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老当益壮的战国名将廉颇。尤其是“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一句,就更是对自己当年参加抗战的回顾。

    下面这首也是同样的情怀: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

    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58]

    实际上,辛弃疾不止一次提到孙权。二十七年前他因任职湖北,乘船沿长江溯流而上,一路上感慨良多。词人声称那些过眼溪山都是旧时相识,以往岁月则长为过客,而吴头楚尾之地更让他想起坐断东南、北拒强敌的孙权。于是他在途中所写一首词下片的开头,便发出这样的声音:吴楚地,东南坼;

    英雄事,曹刘敌。

    被西风吹尽,

    了无陈迹。 [59]

    这让我们想起了苏轼的“亲射虎,看孙郎”和“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看来,两位豪放派领袖都对这段历史情有独钟,也都喜欢东吴人物,调性却又不同。

    苏东坡汪洋恣肆,辛弃疾沉郁苍凉。

    气吞万里如虎,则一样。

    相同的还有风格的多样,比如:

    杯,汝来前!

    这是一首号称要戒酒的词,词牌《沁园春》。《沁园春》开篇确实是四个字,但没有这样断句的。后面通篇都是作者与酒杯的对话,甚至有“吾力犹能肆汝杯”之语,意思是我这点力气对付你这杯子还绰绰有余;而酒杯则回答说:麾之即去,招则须来。这种写法,实为罕见。

    事实上,如果说苏轼开了“以诗为词”的先例,那么辛弃疾便进一步创造出“以文为词”之新风,甚至满不在乎地使用口语。这当然有风险,辛弃疾却写得天然浑成:醉里且贪欢笑,

    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

    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

    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

    以手推松曰:去! [60]

    这其实相当不容易,也不能只靠革新精神。毕竟,词是要讲究格律的。表面上脱口而出,实际上格律谨严,非高手不能为。否则,要么顾此失彼,要么弄巧成拙。

    然而改革的红利也很可观。至少在辛弃疾那里,不仅是大江东去波澜壮阔,同时也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没有什么题材不可以考虑,没有什么事物不可以描绘,没有什么意境不可以表达,就连牢骚都可以发得趣味盎然:枕簟溪堂冷欲秋,

    断云依水晚来收。

    红莲相倚浑如醉,

    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且休休,

    一丘一壑也风流。

    不知筋力衰多少,

    但觉新来懒上楼。 [61]

    这首词是辛弃疾罢官闲居上饶期间的作品,当时年龄在四十三岁到五十三岁之间。年富力强却报国无门,内心苦闷可想而知。然而无论上片之写景,下片之抒情,语气都相当平和:溪边草堂的枕簟(读如电,竹席)初凉乍冷,让人感到夏日未尽而秋意已浓。傍晚时分,断断续续漂浮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