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节(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爷都顶不住,何况是崔老道呢?说什么也不同意,脑袋摇得如同拨浪鼓。洋大夫两手一摊,扔下两句一嘟噜一串的洋文——病人家属拦着,他也没辙。等一算账崔大奶奶可傻眼了,瞧病的诊费、洋针洋药的费用不是小数,可比江湖郎中的价码高太多了。崔老道家里没有存项,连算卦带说书,忙活一个月也挣不出来这么多钱。可是不给够了钱,人家就要打电话叫洋捕快,将这一干人等抓入巡捕房,那还不得扒下一层皮去?只得先将崔老道扔在医馆,回到家里敛吧敛吧,把能当能卖的全拿出来,连带着崔老道全身的行头和卦车,全部押在了典当行,再加上他说末场书没花完的钱,左邻右舍又给凑了一点儿,勉强交付了诊金。

    回到家里,崔老道精气神儿见缓,但仍觉得头重脚轻,一闭上眼又是天旋地转,只得继续求医问诊,最后从白庙请来个七十多岁的老郎中,进了门一搭脉便问:“最近喝酽茶、吃海货了吗?”当时崔老道吓了一跳,难不成这位也是能掐会算,我又遇上同行了?他急忙欠身答道:“三天前喝过,五块钱一斤的,海货也没少吃。”老郎中摇了摇脑袋:“你就是受苦的命,人家有钱的大爷成天鱼山肉海的,肠子上的糖油都成包浆了。你可不是,一介布衣草民,即便能吃上荤的,跟人家从小吃到大的也没法比。越好的茶叶性越大,别说是你肠子上的那点儿糖油了,生锈的铁锅照样能刷干净了,有钱的财主喝完了不要紧,你哪儿搪得住啊!不单是如此,海货乃寒凉之物,再蒸得半生不熟的,酽茶下了肚子一搅和,不犯冲才怪呢!记住喽,东西再好也不能过量,适可而止!”崔老道悔青了肠子:“我真是花钱找罪受啊!连买茶叶带瞧病,钱花得海了去了。既然找到了病根儿,您给开个方子吧!”老郎中笑道:“用不着开方子,半斤山楂片、半斤冰糖、两个酸梅,熬一大锅水,喝下去就好了。”

    偏方治大病,崔老道喝下半锅酸梅汤,隔了一天便可下地行走,只是心疼那剩下的一两多好茶叶,说什么也不敢再喝了。在家躺了这几天,他倒是琢磨明白了,正因为自己吃饱喝足之后胡言乱语,占了饭馆老板的便宜,致使当天说书挣的钱没花光,这才走了背字儿,倒了血霉,险些命丧洋医馆。看来往后真得处处留神,多积点儿阴德,别闹得一步棋错,满盘皆输。眼下囊空如洗,兜儿比脸干净,还得接着说书算卦挣嚼裹儿。怎奈行头全进了当铺,连裤腰带都没了,穷家破业的没钱赎取,那还怎么去南门口做生意?

    江湖艺人说的江湖话称为“春典”,主要用于同行之间沟通,不准对外人泄露,以免毁了他们的买卖,害得他们置不下杵、吃不上饭。蔡九爷是开书场子的老板,没有师承门户,却对江湖话了如指掌,自诩是“满春满典”,为了显得自己内行,逮着机会就用。按他的说法,崔老道“念啃”,险些“土点”,进了一趟洋医馆,把能当的全当了,没了道袍道冠、水袜云鞋、拂尘法尺,外加算卦的小木头车,大病初愈“夯头子又鼓了”,也就是闹了嗓子,哪还有脸再出来说书?

    书场子里起满坐满、胜友如云,有人幸灾乐祸,有人摇头叹气,也有人急得跺脚骂街。此事一传出去,很快成了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谈资,老话说“听评书掉眼泪——替古人担忧”,大伙这一次倒没替古人担忧,改成替说书先生操心了!

    又过了两天,有个眼尖的打南门口路过,无意中瞥了一眼,正瞧见崔老道!为什么说是“眼尖”的呢?因为崔道爷不仅没推着小木头车,身上的行头也换了,什么八卦仙衣、水袜云履、九梁道冠、宝剑拂尘,掖在脖子后头的法尺,那是一概没有。穿着补丁摞补丁的粗布衣裤,腰里扎着一条麻绳,脚底下趿拉着两只飞了边卷了帮的破布鞋,抱着肩膀在街边一站,两个眼珠子“骨碌碌”直转悠,似乎正在琢磨怎么圆黏子。赶上看见他的这位嗓门还不小,隔着老远招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