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8节(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形之下,心大概都堵住嗓子眼了,还能够施展身法连连躲避、打断了棍子后赤手硬刚,真不愧是降魔主、太岁神!

    萧峰打虎,则是先听见虎啸,准备去搞一顿烧烤,然后碰见两只老虎被完颜阿骨打追着跑来,又复缠斗,这才主动上前帮忙,心态、身体都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而最终的结果都是徒手打死了老虎——一个发现老虎头铁,就施展本事,打了老虎柔软腹部致死,一个按着老虎,照着铁头硬锤,生生打碎了头铁老虎的铁头,实可谓各擅胜场。

    虽然萧峰体现出了更高深的武学修为和战斗能力,但是假若萧峰看见武松这般狂暴的打虎方式,怕是也要伸出大拇指,心甘情愿说一声“好汉子”!

    综上所述,虽然体系不同、描述不同,但是我们通过对辽兵、猛虎两个参照物的对比,大致可以认定——水浒中的高手,如打死老虎的武松,拔杨柳的鲁达,即使走进天龙世界,也绝对是一等一的高手!

    而在战阵之上,力敌千军的卢俊义、五虎将等,杀伤力更是足以和萧峰(装备长兵、甲、马)这等大高手媲美,这一点还可以参照北侠郭靖巅峰期在战阵中的表现——

    【郭靖手持长矛,纵马驰出,身后壮汉结成方阵,冲杀而前。这方阵甚是严整,片刻间已冲到城门口,郭靖回转马头,亲自殿后,长矛起处,接连七八名蒙古将官挑下马来,蒙古兵将一时不敢逼近。】

    【……又战良久,忽听得前军齐声呐喊,一队宋军急驰而至,直冲向小丘。大汗的护驾亲兵纷纷放箭阻挡。蒙哥居高临下,放眼望去,只见一名宋军将军手执双矛,骑了一匹高头大马,在战阵中左冲右突,威不可当,羽箭如雨点般向他射去,都被他一一拨开。蒙哥左手一挥,鼓声立止,回头问左右道:“此人如此勇猛,可知是谁么?”左首一个白发将军道:“启禀陛下,这人便是郭靖。当年成吉思汗封他为金刀驸马,远征西域,立功不小。”蒙哥失声道:“啊!原来是他!将军神勇,名不虚传!”】

    蒙哥这一叹,颇有当年曹操在土山上,望见赵子之龙的神韵也。

    鲲鹏折却垂天翼,岂任时人笑敝裘

    关于王舜臣老将军的陨落,看见有些兄台觉得不大合理。

    首先申明:小弟不是杠啊,只是之所以这么写,的确有自己的思路,因此和兄台们作个汇报。

    这些想法,本来想设计在情节里去表达,后来想想着实有水文嫌疑,干脆开个单章吧。

    下面小弟聊聊自己的写作思路,感兴趣的哥哥们可以一起探讨。

    小弟曾看过一个观点,并且深以为然,记不得是哪个作家说的了,大意是:笔下的人物,有时写着写着,就会演绎自己的故事。

    我的理解是,性格决定命运,当书中的人物有了自己的性格,那么很大程度上,也就决定了自己的命运。

    这本小书,其实没有细纲,对于绝大多数人物的命运,并没有纲领性的设计,情节推动时,他们的性格,就会决定自己的命运。

    书里的人物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类是水浒、说岳等著作中原有人物,他们的性格基本来自于原著,加上一些合理的增补完善;

    另一类是历史人物,他们的性格,是小弟以他们在真实历史中的表现为蓝本,加以揣摩,进而演绎。

    这里只说一个王舜臣。

    关于王舜臣的记载,只有《宋史·列传·卷九十四》中,关于种世衡的传记里,提及其孙种朴时,带及的一笔——

    【羌知朴来,伏以待。朴遇伏,首尾不相应,朴殊死战,为贼所杀,以马负其尸去。羌乘胜追北。师还遇隘,壅迮不得行。偏将王舜臣者善射,以弓卦臂,独立败军后。羌来可万骑,有七人介马而先。舜臣念此必羌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