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节(2/2)
咸阳市)县令。可当马援晋封侯爵高位时,朱勃却依然在原地踏步,仍然是一个县令,一直没有升迁。马援发达以后,常常仗着马家对朱勃旧日的恩情,很有些瞧不起朱勃,甚至有时还欺侮他。可是朱勃越发谦恭,依然与马家保持亲近。
等到马援受到诬陷和迫害时,世态炎凉,亲友宾朋一个个都避之唯恐不及。他们对马家统统敬而远之,纷纷溜之大吉。而此时朱勃挺身而出,长跪于宫门,上书为马援申冤,说马援“以死勤事”,应当得到公平的待遇,词语恳切,令人垂泪。
此时,马援的侄儿马严和马援的夫人也先后六次向皇帝上书,申诉冤情,言辞凄切。最终,刘秀像是被突然点化了,这才命令厚葬马援。
史书上对马援的能力评价颇高,说他“谋如涌泉,势如转规;兵动有功,师进辄克”。就是说,智谋如泉水一样喷涌不绝,行动如圆规一样灵活迅速;用兵战无不胜,出师攻无不克。现代作战的沙盘作业就是他率兵讨伐隗嚣时发明的。后人有诗赞曰:
挽月雕弓猎猎旌,
横刀立马定边庭。
蒙遭诬陷心无悔,
一片忠心日月明。
图谶只是传言
如果说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是刘秀晚年做的一件实事,那么后宫易主、太子易位便是刘秀晚年做的一件大事;如果说马援事件是刘秀晚年做的一件错事,那么痴迷图谶便是他做的一件蠢事。
前面已经说过,刘秀在革命之初定计谋、革命之中称帝、革命之末统天下,包括建国之后选官用人、建章立制,都或多或少地依赖图谶。据史书记载,他对图谶到了痴迷的地步,平常总是潜心读谶,到昏倒、累倒、病倒也乐此不疲。
刘秀这般虔诚地研究图谶,目的只有两个:一是欺骗世人,二是欺骗自己。
欺骗世人前面已经说了很多了,起兵、称帝、权力征途,为了显示自己的合法性,都把谶运用进来了。事实证明,效果还是看得见的,可谓成效斐然。下面且来看刘秀在图谶方面自欺欺人之举吧。
首先来看刘秀的“欺人”之举。前面说过的桓谭,他因为一句“臣不读谶”,被无情地打压,最终落得个郁闷而死的悲惨下场。桓谭若泉下有知,可欣慰的是,他走之后,居然还有很多后来人。这里且举两位典型人物的例子来说说。
第一位后来人:太中大夫郑兴。
一次,刘秀和郑兴商议效祀之事。刘秀说:“我想以谶来决定祀奉之事,你看如何?”结果耿直的郑兴马上把桓谭的原话复制过来了:“臣不读谶。”别人“复制”成功的人,郑兴却“复制”失败的人,这就注定郑兴也是个失败的人。结果刘秀大怒之下,对他进行了责骂:“卿之不为谶,非之邪?”责骂过后是冷藏。郑兴因为对图谶排斥,终身没有得到重用。
第二位后来人:郎中尹敏。
刘秀对这位博学多识的儒士原本很器重,专门命令他研究校定图谶。结果尹敏同样拒绝了:“谶书并非圣人所作,其中有很多错字和俗语,流传下去恐怕会贻误后人,要三思而后行啊!”刘秀听了,大为不悦。后来,尹敏在皇命难违之下,随意对图谶修补了一下,敷衍了事。刘秀看了大为不满。尹敏的仕途之路也就只能再“复制”郑兴的了,因为对图谶大不敬,终身没有得到重用。
其次,来看刘秀的“自欺”之举。
也许是为了将图谶进行到底,刘秀生前做的最后一件大事是封禅泰山。
封禅是中
等到马援受到诬陷和迫害时,世态炎凉,亲友宾朋一个个都避之唯恐不及。他们对马家统统敬而远之,纷纷溜之大吉。而此时朱勃挺身而出,长跪于宫门,上书为马援申冤,说马援“以死勤事”,应当得到公平的待遇,词语恳切,令人垂泪。
此时,马援的侄儿马严和马援的夫人也先后六次向皇帝上书,申诉冤情,言辞凄切。最终,刘秀像是被突然点化了,这才命令厚葬马援。
史书上对马援的能力评价颇高,说他“谋如涌泉,势如转规;兵动有功,师进辄克”。就是说,智谋如泉水一样喷涌不绝,行动如圆规一样灵活迅速;用兵战无不胜,出师攻无不克。现代作战的沙盘作业就是他率兵讨伐隗嚣时发明的。后人有诗赞曰:
挽月雕弓猎猎旌,
横刀立马定边庭。
蒙遭诬陷心无悔,
一片忠心日月明。
图谶只是传言
如果说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是刘秀晚年做的一件实事,那么后宫易主、太子易位便是刘秀晚年做的一件大事;如果说马援事件是刘秀晚年做的一件错事,那么痴迷图谶便是他做的一件蠢事。
前面已经说过,刘秀在革命之初定计谋、革命之中称帝、革命之末统天下,包括建国之后选官用人、建章立制,都或多或少地依赖图谶。据史书记载,他对图谶到了痴迷的地步,平常总是潜心读谶,到昏倒、累倒、病倒也乐此不疲。
刘秀这般虔诚地研究图谶,目的只有两个:一是欺骗世人,二是欺骗自己。
欺骗世人前面已经说了很多了,起兵、称帝、权力征途,为了显示自己的合法性,都把谶运用进来了。事实证明,效果还是看得见的,可谓成效斐然。下面且来看刘秀在图谶方面自欺欺人之举吧。
首先来看刘秀的“欺人”之举。前面说过的桓谭,他因为一句“臣不读谶”,被无情地打压,最终落得个郁闷而死的悲惨下场。桓谭若泉下有知,可欣慰的是,他走之后,居然还有很多后来人。这里且举两位典型人物的例子来说说。
第一位后来人:太中大夫郑兴。
一次,刘秀和郑兴商议效祀之事。刘秀说:“我想以谶来决定祀奉之事,你看如何?”结果耿直的郑兴马上把桓谭的原话复制过来了:“臣不读谶。”别人“复制”成功的人,郑兴却“复制”失败的人,这就注定郑兴也是个失败的人。结果刘秀大怒之下,对他进行了责骂:“卿之不为谶,非之邪?”责骂过后是冷藏。郑兴因为对图谶排斥,终身没有得到重用。
第二位后来人:郎中尹敏。
刘秀对这位博学多识的儒士原本很器重,专门命令他研究校定图谶。结果尹敏同样拒绝了:“谶书并非圣人所作,其中有很多错字和俗语,流传下去恐怕会贻误后人,要三思而后行啊!”刘秀听了,大为不悦。后来,尹敏在皇命难违之下,随意对图谶修补了一下,敷衍了事。刘秀看了大为不满。尹敏的仕途之路也就只能再“复制”郑兴的了,因为对图谶大不敬,终身没有得到重用。
其次,来看刘秀的“自欺”之举。
也许是为了将图谶进行到底,刘秀生前做的最后一件大事是封禅泰山。
封禅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