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节(1/2)
国古代祀拜天地的一种特殊的仪式,封为报天,禅为报地。封禅泰山,求仙而谋长生之道,始作俑者是秦始皇。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巡行东方,依照“五德终始”理论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泰山封禅大典,由此拉开了封禅的序幕。
而第二位封禅泰山的人便是汉武帝。汉武帝采取了许多富国强兵的措施,慑服了匈奴,平定了内乱,出现了国泰民安、经济繁荣的局面。他好大喜功,对自己开创的天下一统的西汉王朝十分得意,便大规模地到泰山进行封禅活动,并首次明确提出了封禅泰山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必须扫平宇内、一统天下;第二,必须天下太平、长治久安;第三,必须天降祥瑞,国泰民安。
汉武帝在二十一年内,封禅之礼行了八次之多,当真创下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纪录。
而第三位封禅泰山的便是光武帝刘秀。
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二月,刘秀去齐鲁一带巡视。大臣们见刘秀兴致正浓,为了讨好他,便提出了这样的建议:“陛下,自古以来,受天帝之命而做人间帝王的,治理国家一旦取得了显著成就,就应该举行封禅大典,向天帝报告自己的政绩。陛下即位已三十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理应当到泰山封禅,祭祀天地,上顺天意,下顺民心。”
但此时的刘秀却摆摆手道:“我虽然当了三十年皇帝,但干得并不怎么样,天下黎民百姓还怨声载道!引用孔子的话就是,我能欺骗谁呢?难道欺骗上天吗?孔子说过泰山之神不如鲁人林放懂礼的话,又因什么事要去污秽七十二代封禅的先圣呢?当年齐桓公打算到泰山封禅,管仲制止了他。如果有哪个郡县政府敢于从遥远的地方,派遣官员前来祝寿,或是歌功颂德,讲些赞颂虚美之词,我一定会处罚他剃光头发的髡刑,放逐他到边疆开荒垦地,让他切身体会到天下百姓辛劳的真实情形。”
大家见拍马屁拍到了蹄子上,吓得赶紧住口,再也不敢提封禅之事了。
当然,如果你认为刘秀对封禅一事心硬如铁,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在他的内心中,何尝不想像前辈古人一样,勒石记功?但问题是,他作为君王,在封禅之前又必须先作秀一番,这是高明帝王的惯用伎俩。
因为刘秀第一次对封禅秀过了头,提出的“封口令”令大臣们心有余悸,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对封禅噤若寒蝉,这令刘秀感到苦恼。
光阴荏苒,一晃两年过去了。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正月,刘秀不再等了,而是主动出击。他把朝中一些重臣叫来,说道:“我前些日子斋戒读书之时,读了一部谶书——《河图会昌符》。此书中说:‘赤刘之九,会命岱宗。不慎克用,何益于承。诚善用之,奸伪不萌。’思来想去,不明白其中之意,请大家帮我解解惑。”
群臣们不傻,很快醒悟过来,终于明白了皇帝的真正心思。于是,大家异口同声地道:“赤刘之九者,是指高祖皇帝第九世孙,而陛下正好就是。会命岱宗,是指封禅泰山啊!陛下应立即封禅,以应谶记!若一再谦恭,反倒违背天意,恐引起天怒啊!”
俗话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知晓刘秀的心思后,那些巴结逢迎的大臣们个个龙马精神,纷纷献上谶书请求他封禅泰山,以顺天意。直到此时,刘秀这才佯装无奈地说:“既然如此,只能顺应天意了。”就这样,一场颇为隆重的封禅祭祀活动开始了。
刘秀不顾年逾六旬的高龄,心急火燎地出发了。从洛阳至泰山上千里,原本一个月才能到达的路程,刘秀一行不到半个月便到达了。据说到达时,泰山上封禅的准备工作还没有做好,刘秀只好在奉高县滞留了十余天。
等施工队连夜施工,日夜筑坛后,封禅大典才正式开始。
清早,淋浴更衣的刘秀率众祭祀众神。随后,刘
而第二位封禅泰山的人便是汉武帝。汉武帝采取了许多富国强兵的措施,慑服了匈奴,平定了内乱,出现了国泰民安、经济繁荣的局面。他好大喜功,对自己开创的天下一统的西汉王朝十分得意,便大规模地到泰山进行封禅活动,并首次明确提出了封禅泰山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必须扫平宇内、一统天下;第二,必须天下太平、长治久安;第三,必须天降祥瑞,国泰民安。
汉武帝在二十一年内,封禅之礼行了八次之多,当真创下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纪录。
而第三位封禅泰山的便是光武帝刘秀。
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二月,刘秀去齐鲁一带巡视。大臣们见刘秀兴致正浓,为了讨好他,便提出了这样的建议:“陛下,自古以来,受天帝之命而做人间帝王的,治理国家一旦取得了显著成就,就应该举行封禅大典,向天帝报告自己的政绩。陛下即位已三十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理应当到泰山封禅,祭祀天地,上顺天意,下顺民心。”
但此时的刘秀却摆摆手道:“我虽然当了三十年皇帝,但干得并不怎么样,天下黎民百姓还怨声载道!引用孔子的话就是,我能欺骗谁呢?难道欺骗上天吗?孔子说过泰山之神不如鲁人林放懂礼的话,又因什么事要去污秽七十二代封禅的先圣呢?当年齐桓公打算到泰山封禅,管仲制止了他。如果有哪个郡县政府敢于从遥远的地方,派遣官员前来祝寿,或是歌功颂德,讲些赞颂虚美之词,我一定会处罚他剃光头发的髡刑,放逐他到边疆开荒垦地,让他切身体会到天下百姓辛劳的真实情形。”
大家见拍马屁拍到了蹄子上,吓得赶紧住口,再也不敢提封禅之事了。
当然,如果你认为刘秀对封禅一事心硬如铁,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在他的内心中,何尝不想像前辈古人一样,勒石记功?但问题是,他作为君王,在封禅之前又必须先作秀一番,这是高明帝王的惯用伎俩。
因为刘秀第一次对封禅秀过了头,提出的“封口令”令大臣们心有余悸,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对封禅噤若寒蝉,这令刘秀感到苦恼。
光阴荏苒,一晃两年过去了。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正月,刘秀不再等了,而是主动出击。他把朝中一些重臣叫来,说道:“我前些日子斋戒读书之时,读了一部谶书——《河图会昌符》。此书中说:‘赤刘之九,会命岱宗。不慎克用,何益于承。诚善用之,奸伪不萌。’思来想去,不明白其中之意,请大家帮我解解惑。”
群臣们不傻,很快醒悟过来,终于明白了皇帝的真正心思。于是,大家异口同声地道:“赤刘之九者,是指高祖皇帝第九世孙,而陛下正好就是。会命岱宗,是指封禅泰山啊!陛下应立即封禅,以应谶记!若一再谦恭,反倒违背天意,恐引起天怒啊!”
俗话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知晓刘秀的心思后,那些巴结逢迎的大臣们个个龙马精神,纷纷献上谶书请求他封禅泰山,以顺天意。直到此时,刘秀这才佯装无奈地说:“既然如此,只能顺应天意了。”就这样,一场颇为隆重的封禅祭祀活动开始了。
刘秀不顾年逾六旬的高龄,心急火燎地出发了。从洛阳至泰山上千里,原本一个月才能到达的路程,刘秀一行不到半个月便到达了。据说到达时,泰山上封禅的准备工作还没有做好,刘秀只好在奉高县滞留了十余天。
等施工队连夜施工,日夜筑坛后,封禅大典才正式开始。
清早,淋浴更衣的刘秀率众祭祀众神。随后,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