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节(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却有独特的见解:“北匈奴挛鞮蒲奴的和亲请求不是送馅饼,而是布陷阱。南单于挛鞮比是真心归顺汉朝,北匈奴挛鞮蒲奴是假意归顺。南匈奴挛鞮比早就上表请求归顺,并主动派儿子当人质,有一万个理由归附汉朝。而北匈奴挛鞮蒲奴归顺只是迫于形势——他们害怕汉朝和南匈奴联手,使的其实是离间计,只不过想借我们汉朝的手,帮他们除去南匈奴这根刺罢了。都说一山不容两虎,现在如果我们答应与北匈奴交往,那么南匈奴必定会生疑,到时候会落得个鸡飞蛋打的局面啊!”

    刘秀听了很高兴,拒绝了北匈奴挛鞮蒲奴的求和请求。正在这个节骨眼上,朗陵侯臧宫和扬虚侯马武向刘秀主动上书求战,说了三个中心句。

    第一句:人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匈奴人言而无信。匈奴贪婪成性,没有信义可言,穷则俯首称臣,安则入侵边郡,结果受害的是边疆,头痛的是朝廷政府。

    第二句: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现在北匈奴内部遭受叛乱,外部又遭受旱蝗之灾,人畜疫死,哀鸿遍野。

    第三句: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现在陛下如果能命令大军出征,许以重金奖励,并联合高句丽、乌桓、鲜卑等国共同攻击北匈奴,就算他们有三头六臂,也在劫难逃。这样既解决了国患,又名垂青史啊!

    然而,这次刘秀却拒绝了,并且引用了《黄石公记》的话,告诫臧宫和马武。一是柔能制刚,弱能制强。二是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三是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有其有者安,贪人有者残。四是苟非其时,不如息民。刘秀对待动武的态度可见一斑。

    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年)秋,不死心的北匈奴派使节再次请求和亲,并且送上了马匹和皮衣等礼物以表“诚心”。

    北匈奴来实际的了,刘秀也是骑虎难下——接,代表接受人家和亲的请求,那是不行的;不接,人家都把礼物送到门口来了,虽然是对手,但面子总得给人家吧。

    当然,这样的难题最终还是没能难倒刘秀。刘秀采取的策略是:礼物收下,同礼回赠,和平共处,拒绝和亲。这就很好解释了:你们不远千里送来的礼物我们不忍心拒绝,还是收下了。但中国是礼仪之邦,来而无往非礼也,我们也会送上各色丝绸和弓箭等礼物作为回报。以后只要我们能和平共处就好了,至于和亲的事,对不起,这个不能答应。

    建武中元元年(公元56年),南匈奴单于挛鞮比去世。其弟左贤王莫继位,这就是丘浮尤鞮单于。刘秀知道后,派使者带着诏书会见单于,举行授玺仪式,并赏赐单于官服和什色绸缎。此后,匈奴单于即位由汉使授玺之仪,逐渐成为常例。北匈奴也没什么大风浪可以掀起。就这样,通过怀柔政治,刘秀暂时确保了北方边境地区的稳定。

    马援只是传记

    北方匈奴的威胁才刚刚得到缓解,刘秀还来不及缓一口气,南方武陵五溪地方的少数民族又发生叛乱,并且很快攻克了武陵郡政府所在地临沅。

    叛乱无小事,刘秀自然高度重视,他急派武威将军刘尚前去征剿,但结果是孤军深入,全军覆没。这让刘秀很震惊,就在刘秀一筹莫展时,朝中闪出一将,大叫道:“臣愿带兵出征。”

    这个毛遂自荐、请求出征的人便是伏波将军马援。

    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夏天,刘秀任命马援为陇西郡郡守。马援一上任,便整顿兵马,派步骑三千人出征。先在临洮击败先零羌,斩首数百人,获马牛羊一万多头。守塞羌人八千多望风归降。

    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武都参狼羌(羌族的一个分支)与塞外各部联合,杀死官吏,发动叛乱。马援率四千人前去征剿。部队行至氐道县境,发现羌人占据了山头。马援命令部队选择适宜地方驻扎,断绝了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