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节(2/2)
人的水源,控制了草地,以逸待劳,不许出战。
羌人水草乏绝,陷入困境,首领们带领几十万户逃往塞外,剩下的一万多人也全部投降。从此,陇右清静安宁。马援在陇西太守任上一共六年。由于他恩威并施,使得陇西兵戈渐稀,人们也逐渐过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
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春,麊泠县(今属越南河内市)发生叛乱,征侧自立为王,公开与东汉朝廷决裂。刘秀任命马援为伏波将军前去平乱。马援在浪泊与叛军大战三百个回合,大破敌军,斩敌首数千级,降者万余人。第二年正月,平息了叛乱的马援被封为新息侯,食邑三千户。
后来北匈奴对汉朝不安分时,马援也多次出兵捍卫了汉朝的荣誉。
此时五溪地方的叛乱,武威将军刘尚全军覆没,危急关头,马援主动请求出击,再度显示了“关山度若飞”的英雄气概。
而刘秀见马援一心报国,抢着出征,为朝廷分忧,心里也十分高兴。但他看见马援满头白发,已六十有二的人了,不免犹豫起来,说了句这样的话:“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马援一听急了,脱口而出:“大丈夫须当马革裹尸而还,岂可老死于床笫之间。”
对话戛然而止,虽然只一问一答。但刘秀却被马援的爱国敬业精神彻底打动了,于是,当即任命马援为大军统帅,率领中郎将马武、耿舒、刘匡、孙永等,统军四万人,南下攻击武陵郡境内的五溪叛军。
马援的南征兵团抵达临乡(今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时,五溪叛军正在全力进攻县城。马援来得正是时候。他不顾疲劳,马上发动了对五溪叛军的进攻。内外夹击,叛军猝不及防,自然是大败而归,并且还留下了三千头颅。
宜将剩勇追穷寇,接下来,马援决定乘胜追击,消灭五溪叛军主力。他马上来了个两步走:一是派人探明路径,二是亲自制定作战方案。
汉军抵达下隽(今湖南省沅陵县)时,何去何从,面临艰难选择。当时有两条路可以深入叛军的心脏地区。一条从充县(今湖南省常德市)出发,是条阳关大道。它的优点是沿途是宽敞的大路,安全系数大大提高,缺点是线路长,距离远,后勤补给难度增大。另一条从壶头山出发,是“独木桥”。它的优点是线路短,路途近,自带干粮便可以解决温饱问题,缺点是路险坡陡。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走这条路机遇与风险并存。
然而,就是这两条道,却让马援和副将中郎将耿舒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耿舒是属于保守派的,做事向来以谨慎稳重著称,他主张选择走“阳关大道”,理由是:虽然是绕道而行,要走很多“弯路”,但这条道路平坦,可以避免被善于打“游击战”的叛军伏击。
马援是属于豪放派的,做事向来以雷厉风行著称,他主张选择走“独木桥”,理由是走充县虽然安全,但行军缓慢,时间与战线都会拖得很长;而且,大军势必会消耗更多的粮食,增加后勤的负担,走壶头山可以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按理由,在军事路线选择这样的关键时刻出现分歧很正常,坐在一起好好地商量研究,最终确定正确的行军路线才是当务之急。然而,马援和耿舒两人对自己的选择都抱着“坚定”的态度,谁也不让步。
没确定统一的行军路线,出兵的日期便一拖再拖。眼看再拖下去,便要贻误战机了。马援只好把行军的两项意见同时呈报朝廷来裁决。
刘秀看了书信后,批了这样一句话:将在外君命有所
羌人水草乏绝,陷入困境,首领们带领几十万户逃往塞外,剩下的一万多人也全部投降。从此,陇右清静安宁。马援在陇西太守任上一共六年。由于他恩威并施,使得陇西兵戈渐稀,人们也逐渐过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
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春,麊泠县(今属越南河内市)发生叛乱,征侧自立为王,公开与东汉朝廷决裂。刘秀任命马援为伏波将军前去平乱。马援在浪泊与叛军大战三百个回合,大破敌军,斩敌首数千级,降者万余人。第二年正月,平息了叛乱的马援被封为新息侯,食邑三千户。
后来北匈奴对汉朝不安分时,马援也多次出兵捍卫了汉朝的荣誉。
此时五溪地方的叛乱,武威将军刘尚全军覆没,危急关头,马援主动请求出击,再度显示了“关山度若飞”的英雄气概。
而刘秀见马援一心报国,抢着出征,为朝廷分忧,心里也十分高兴。但他看见马援满头白发,已六十有二的人了,不免犹豫起来,说了句这样的话:“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马援一听急了,脱口而出:“大丈夫须当马革裹尸而还,岂可老死于床笫之间。”
对话戛然而止,虽然只一问一答。但刘秀却被马援的爱国敬业精神彻底打动了,于是,当即任命马援为大军统帅,率领中郎将马武、耿舒、刘匡、孙永等,统军四万人,南下攻击武陵郡境内的五溪叛军。
马援的南征兵团抵达临乡(今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时,五溪叛军正在全力进攻县城。马援来得正是时候。他不顾疲劳,马上发动了对五溪叛军的进攻。内外夹击,叛军猝不及防,自然是大败而归,并且还留下了三千头颅。
宜将剩勇追穷寇,接下来,马援决定乘胜追击,消灭五溪叛军主力。他马上来了个两步走:一是派人探明路径,二是亲自制定作战方案。
汉军抵达下隽(今湖南省沅陵县)时,何去何从,面临艰难选择。当时有两条路可以深入叛军的心脏地区。一条从充县(今湖南省常德市)出发,是条阳关大道。它的优点是沿途是宽敞的大路,安全系数大大提高,缺点是线路长,距离远,后勤补给难度增大。另一条从壶头山出发,是“独木桥”。它的优点是线路短,路途近,自带干粮便可以解决温饱问题,缺点是路险坡陡。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走这条路机遇与风险并存。
然而,就是这两条道,却让马援和副将中郎将耿舒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耿舒是属于保守派的,做事向来以谨慎稳重著称,他主张选择走“阳关大道”,理由是:虽然是绕道而行,要走很多“弯路”,但这条道路平坦,可以避免被善于打“游击战”的叛军伏击。
马援是属于豪放派的,做事向来以雷厉风行著称,他主张选择走“独木桥”,理由是走充县虽然安全,但行军缓慢,时间与战线都会拖得很长;而且,大军势必会消耗更多的粮食,增加后勤的负担,走壶头山可以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按理由,在军事路线选择这样的关键时刻出现分歧很正常,坐在一起好好地商量研究,最终确定正确的行军路线才是当务之急。然而,马援和耿舒两人对自己的选择都抱着“坚定”的态度,谁也不让步。
没确定统一的行军路线,出兵的日期便一拖再拖。眼看再拖下去,便要贻误战机了。马援只好把行军的两项意见同时呈报朝廷来裁决。
刘秀看了书信后,批了这样一句话:将在外君命有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