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节(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分,分久必和,和久必分。

    首先来看分分和和。汉高祖刘邦建立大汉之初眼里容不下一粒沙,想用武力征服不安分的匈奴。结果事与愿违,在和匈奴的真情对对碰中,刘邦因为“大意失荆州”——被围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之后,刘邦才靠陈平的妙计脱险。身心受到了打击和摧残的刘邦从此对匈奴改变了战术,改武力征服为糖衣贿赂,用金银、绸缎等物品安住了匈奴人的心,从此两国进入了若即若离的和平共处期。

    到吕后执政时,嚣张的匈奴到了狂妄的地步,他们以赤裸裸的情书对吕后进行戏弄,吕后只能选择忍气吞声,以嫁公主给匈奴单于的方式,继续维持和平。汉文帝和汉景帝时,以治国为重,依然将求和进行到底。

    总而言之,这期间汉朝是且和且珍惜,匈奴是且和且放肆,在分分和和中,两国的关系表面上看似风平浪静,实际上却是暗潮涌动。

    其次,还看和和分分。

    汉武帝上任后,他一改往昔皇帝的作风,变柔为刚,变求和为求战,用“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气势,采取以牙还牙的方式,用武力来征服匈奴。事实证明,汉武帝的确是一个超级军事天才,在和匈奴的大决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而受到不断打击的匈奴屋漏偏逢连夜雨,从此逐渐走向衰弱。

    最后,来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刘秀建立东汉后,百废待兴之时,边境仍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北方,有剽悍无比的匈奴;东北方,有放荡不羁的鲜卑和乌桓;在西部,有胆识过人的羌人;在南方,有英勇善战的越人和苗人。

    此刻的匈奴虽然无法与最鼎盛时期的冒顿单于时期相比,但他们却巧妙地选择了联合之路,与羌人、鲜卑、乌桓等新兴势力联合起来共同掠夺汉朝的地盘和财物。其中,乌桓部落的基地,又紧邻边塞。如果早上他们从自己的基地出发,晚上就能够抵达汉朝的沿边代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等地,所以乌桓动不动就来个“边塞一日还”。因此,边塞地区很受伤,到后来竟然变成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荒凉萧条之地。

    以柔治国,但并不代表柔弱到被欺负被压迫到没有还手的地步。对于以匈奴为首的少数民族的骚扰,刘秀没有再选择沉默,而是来了个“三管齐下”。

    第一管:强基。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刘秀任命前征虏将军祭遵之堂弟、襄贲令祭肜为辽东太守,加强了对边境的防守。

    第二管:固本。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刘秀派马援等人修筑城堡要塞,逐渐恢复郡县。在有些地方虚设太守、县令,招揽移民,以充边塞。

    第三管:亮剑。

    第一剑:天女散花剑。具体亮剑人是刘秀颇为器重的马援。马援一边大力加强边防建设,一边精选出三千人的敢死队,选择了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出高柳,袭乌桓。

    当然,乌桓也不是吃素的,他们早有准备。他们很快就发现了汉军的行踪,但因为“知己不知彼”,因此,没有将计就计,以逸待劳,而是本着惹不起躲得起的原则,选择了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结果,马援白忙活了一回,到乌桓大本营游了一圈,无功而返。

    第二剑:倚天剑。具体亮剑人是刘秀颇为倚重的祭肜。被马援逼走的乌桓在逃跑的同时,来了个忙里偷闲,他们组织一万余特种骑兵进攻汉朝的辽东郡。辽东太守祭肜当然也不是吃素的,面对主动送上门来的鲜卑人,他率领数千精兵强将迎敌。

    两军交战,只见祭肜身先士卒,一马当先,手挥倚天剑,奋力冲向敌军。汉军士兵大受鼓舞,如狼似虎地紧随其后。结果,剽悍的鲜卑骑兵被汉军的气势所慑,被汉军杀得落荒而逃。汉军一路追杀,鲜卑军竟然死伤过半。这当真印证了这样一句话,偷鸡不成反蚀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