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节(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求各豪门大族限制使用奴仆,将战乱中贱买的奴婢一律按照听凭自愿的原则无偿送还给各自的父母。

    刘秀莫名其妙,问下面的官吏们,大家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时,站在刘秀身后的刘庄却挺身而出,站出来说:“河南是首都所在,中央高级官吏都住在这里;南阳是陛下的故乡,陛下的亲戚多居住于此。因此对这两个地方的田亩数字,负责检查的官员们当然不敢多问。”刘秀恍然大悟,惊叹不满十二岁的孩子有如此锐利的眼光、如此聪颖的智慧,不由得对他赞不绝口。从此,刘秀对刘庄宠爱有加、器重有加。

    刘彊和刘庄皇子之间的对决,刘秀显然是喜欢刘庄、钟情刘庄、器重刘庄的。尽管如此,成为废后的郭圣通还是期盼着自己的宝贝儿子能解救自己。

    可是,刘彊有舍身救母的勇气,却没有大义救母的能力,因为他此时也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在历朝历代朝廷后宫之中,都说母以子贵,同样的道理,子也以母为荣。母后被贬后,刘彊感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心里开始忐忑不安起来。尽管大度的刘秀对他进行百般安慰千般弥补万般关爱,但在刘彊的眼里都变样了,千言万语抵不过一句话,母后的下场给了这个曾经满腔治国抱负的年轻人一个沉重的打击——一切的荣华富贵,只是过眼云烟;一切的权势利益,只是海市蜃楼;一切的风平浪静,只是汹涌波涛中隐藏的狂风巨浪。

    原本开朗的“白马王子”刘彊变成了沉默的“忧郁王子”,他沉默寡言,他拒绝微笑,他心如死灰,他绝望如斯……

    对此,刘彊的老师郅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郅恽找刘彊进行了一次长谈,劝他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经过郅恽开导,幡然醒悟的刘彊马上向刘秀打了一个小报告,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请辞太子一位;二是请准还乡,奉养老母。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经过一番作秀表演,刘彊从“谦辞”到“固辞”,再到最终的“泣辞”,而刘秀从“不忍”到“不肯”,再到最终的“应允”,一切看似极为荒谬,一切看似极为曲折,但这是毫无悬念的结果。

    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刘秀对太子一位做出调整:一是免去刘彊太子一职,改封为东海王;二是任命原东海王刘庄为新太子。

    刘秀以铁面无情的方式废掉了郭圣通的后位和刘彊的太子位。也许是出于同情、怜悯,也许是出于舆论的压力、权臣的压力,刘秀并没有对郭氏母子赶尽杀绝,而是很快做出了“多情”之举。

    一是厚待废太子刘彊。刘彊离京的时候,刘秀下诏,将刘彊的车马仪仗以及宫室陈设,都升至跟自己这个皇帝一样的档次,以此弥补刘彊未能登基为帝的遗憾。随后又将刘辅迁到更富饶的沛地为王。

    二是厚待废皇后郭圣通。刘秀没有把郭圣通直接打入冷宫,而是改封她为沛太后,总之,可以说郭圣通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不入冷宫反得尊崇的废后。

    三是厚待郭圣通的亲人。刘秀很快提升郭圣通的兄长郭况为大鸿胪,并赠以大量的金银绸缎,郭家其他人及其家族也全部得到封赏。总之,郭氏家族也成为史上唯一非但没有遭殃丢命,反倒全家升官发财的废后家族。从此,郭氏家族有一个新的绰号——“金穴”,由此可见其富贵程度。

    四是厚待郭圣通的父母。郭圣通的父亲郭昌英年早逝,郭圣通可以说是和母亲相依为命而过的,自然情深义重。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郭圣通的母亲去世,刘秀带着文武百官亲临送葬,举行了非常隆重的仪式,并且派专人前往真定,将老丈人郭昌的灵柩迎到洛阳,与夫人合葬,追封郭昌为昌阳安思侯。

    然而,不管刘秀如何弥补,他的“无情”还是烙在了郭圣通母子心灵深处,不可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