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节(2/2)
文字诂林》第九册第747-749页。
8.请参看《史记·秦本纪》及注,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9.请参看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第199页。
10.《左传·定公四年》称,晋国始祖唐叔虞的政策是“疆以戎索”,也就是按照游牧路线规划道路,或者按照戎狄习俗分配牧地,而非按照周法分配耕地。
11.见《史记·秦本纪》。
12.请参看本中华史第五卷《从春秋到战国》。
13.《史记·秦本纪》在叙述商鞅变法时称:“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遇之。”
14.请参看《史记·商君列传》、张荫麟《中国史纲》。
15.请参看《史记·秦本纪》、张荫麟《中国史纲》。
16.请参看本中华史第五卷《从春秋到战国》。
17.商鞅规定秦的爵位为二十级,其中最低的一到五级用于奖励士卒。所谓杀敌一人晋爵一级,应该在这五级之内,不可能杀二十人晋级到彻侯。
18.请参看本中华史第一卷《祖先》。
19.请参看拙著《费城风云: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
20.《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说法是“秦初并天下”,《汉书·百官公卿表》的说法是“秦兼天下”,出土文物“秦始皇铜方升铭文”的说法是“二十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邱隆、丘光明等《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
21.许慎《说文解字》。
22.请参看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
第二章
1.据《史记·秦始皇本纪》。
2.请参看柳宗元《封建论》。
3.贾谊《过秦论》。
4.以上事见《史记·秦始皇本纪》,参见《史记·李斯列传》。其中“非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一句,《秦始皇本纪》作“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
5.杜牧《阿房宫赋》。
6.见《史记·项羽本纪》。
7.关于陈胜事迹均见《史记·陈涉世家》。
8.请参看傅乐成《中国通史》,台湾弘扬图书公司。
9.贾谊《过秦论》。
10.秦代是否有陈郡,学术界有争议。本书据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史为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11.见《史记·张耳陈馀列传》,同时参考《陈涉世家》,下同。
12.据《资治通鉴》卷七,大泽乡起义是在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的下属武臣自称赵王是在八月,故可推算。
13.以上均见《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14.见《史记》之《陈涉世家》与《田儋列传》。
15.以上见《史记·秦始皇本纪》。
16.见《史记·陈涉世家》。
17.见《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18.请参看张荫麟《中国史纲》。
19.见《汉书·刑法志》。
20.见《史记·陈涉世家》。
21.见《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22.见《史记·陈涉世家》。
23.见《史记·项羽本纪》。
24.请参看本中华史第五卷《从春秋到战国》。
25.请参看
8.请参看《史记·秦本纪》及注,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9.请参看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第199页。
10.《左传·定公四年》称,晋国始祖唐叔虞的政策是“疆以戎索”,也就是按照游牧路线规划道路,或者按照戎狄习俗分配牧地,而非按照周法分配耕地。
11.见《史记·秦本纪》。
12.请参看本中华史第五卷《从春秋到战国》。
13.《史记·秦本纪》在叙述商鞅变法时称:“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遇之。”
14.请参看《史记·商君列传》、张荫麟《中国史纲》。
15.请参看《史记·秦本纪》、张荫麟《中国史纲》。
16.请参看本中华史第五卷《从春秋到战国》。
17.商鞅规定秦的爵位为二十级,其中最低的一到五级用于奖励士卒。所谓杀敌一人晋爵一级,应该在这五级之内,不可能杀二十人晋级到彻侯。
18.请参看本中华史第一卷《祖先》。
19.请参看拙著《费城风云: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
20.《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说法是“秦初并天下”,《汉书·百官公卿表》的说法是“秦兼天下”,出土文物“秦始皇铜方升铭文”的说法是“二十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邱隆、丘光明等《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
21.许慎《说文解字》。
22.请参看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
第二章
1.据《史记·秦始皇本纪》。
2.请参看柳宗元《封建论》。
3.贾谊《过秦论》。
4.以上事见《史记·秦始皇本纪》,参见《史记·李斯列传》。其中“非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一句,《秦始皇本纪》作“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
5.杜牧《阿房宫赋》。
6.见《史记·项羽本纪》。
7.关于陈胜事迹均见《史记·陈涉世家》。
8.请参看傅乐成《中国通史》,台湾弘扬图书公司。
9.贾谊《过秦论》。
10.秦代是否有陈郡,学术界有争议。本书据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史为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11.见《史记·张耳陈馀列传》,同时参考《陈涉世家》,下同。
12.据《资治通鉴》卷七,大泽乡起义是在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的下属武臣自称赵王是在八月,故可推算。
13.以上均见《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14.见《史记》之《陈涉世家》与《田儋列传》。
15.以上见《史记·秦始皇本纪》。
16.见《史记·陈涉世家》。
17.见《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18.请参看张荫麟《中国史纲》。
19.见《汉书·刑法志》。
20.见《史记·陈涉世家》。
21.见《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22.见《史记·陈涉世家》。
23.见《史记·项羽本纪》。
24.请参看本中华史第五卷《从春秋到战国》。
25.请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