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4节(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是旁观,听了许多诗句之后渐渐兴奋起来,眼中渐渐泛着跃跃欲试的光,遂高举起了手。

    他本有些怯场,但“老眼昏花”的王昌龄竟是看到了他,笑道:“这位小友可是也有诗作?”

    “有。”

    韩愈初生牛犊不怕虎,脆生生应道:“小子也写了一首诗。”

    王昌龄年纪大了,就喜欢小孩子,抚须笑道:“好好好,念来给诸贤听听。”

    那边,韩会转头瞪了韩愈一眼,韩愈却已走到场中,有模有样地执了一礼。

    “小子方才来时,见到文德桥有一对离人,听他们互诉衷肠,一时兴起,作了一首诗。”

    韩愈说罢,开口便吟了起来。

    “青青水中蒲,下有一双鱼。”

    “君今上陇去,我在与谁居?”

    一诗念毕,引得堂中不少文人惭愧自己竟不如一个七岁孩童。

    王昌龄连连点头,夸赞勉励了韩愈。

    此时桥上那对男女还未走远,便有好事者追上他们,将韩愈这首小诗相赠,并引他们入场向其告谢。

    杜有邻便问起他们为何要离散,那女子泣泪称她家中父母嫌男方家境贫寒,不许他们的婚事,那男子便决定往长安贩货。

    “岂还有这种门第之见?”杜有邻摇头感慨,向那女子道:“让你爷娘前来,老夫代你与他们说。”

    他原本是个拘于礼法的古板之人,能这么说,是因这些年来世人观念的渐渐改变,已出现了些打破门第界限的声音。

    “杜公稍待,只怕强扭的瓜不甜。”崔洞开口提醒了一句。

    众人正觉得这个世家子是看不起贫寒子弟,他却接着说道:“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看小娘子戴的首饰质地不凡,当属高门,令尊想必看不上贩夫走卒之辈,你这小郎若想配得上她这世家千金,我教你两条路,一是随我做远洋贸易,二可往安西从军,三五年内安身立业不难。”

    那一双男女没能听出他这番话的价值,依旧垂泪,不知如何选择,反而是姚汝能提醒道:“还不谢过崔公。”

    姚汝能很清楚如今是个充满机遇的时代,让贫寒出身的子弟能够在几年之内跃迁到与高门贵胄相配的地步,这放在以前,崔洞是提都不会提的。

    《新思报》的主编在民间年轻男女中颇有信服力,那男子这才请求追随崔洞,之后与那女子千恩万谢地退了下去。

    这算是为韩愈的诗增添了一桩小小的佳话。

    之后的文会虽也有数首传世诗词问世,终究是没能弥补李白的缺席带来的遗憾。

    于是姚汝能不紧不慢地从怀中掏出两张纸来,道:“那我便念一念顾炎武先生往蔽社投稿的诗句。”

    “好。”

    场面登时安静下来,人们都想听听那个一向只喜欢议论国事的顾先生能写出怎样的诗来。

    此时已是黄昏,姚汝能转头看去,不知何时夕阳已在门外铺了一层金辉。

    他自然而然地吟出那诗来。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寥寥几句勾勒出了秋日黄昏的气氛,这是一首藏而不露,颇具韵味的诗,不少人很快领悟到了那荣华富贵过眼烟云的沧桑感。

    再联想到顾先生昔日的文章中对世家大族的态度,便能感受到世家衰败的时代变迁。

    崔洞若有所思。

    他如今虽是巨富,却曾亲眼见证了整个家族的分崩离析,而除了崔家,这些年因变法而衰败的高门世家不胜枚举。

    身处洪流之中,他尤其能感受到那大势所趋非个人所能抗衡。

    “旧时王谢堂前燕啊。”崔洞感慨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