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5节(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什么也掩饰不住,先期就落了下风,再想周旋,就不免有种强词夺理的劣势,难度大增。更何况,赵当世只是口头透露了册封消息,没有天使宣读敕令授予符印,一切都是空的,万一双方闹到不愉快,赵当世手里捏着敕令这张牌,对自己同样大大不利。

    姜瓖脑子也不傻,被赵当世一套组合拳打懵了片刻,很快缓过神,重新精明算计起来。他稍稍掂量,只觉无论实力还是大义,自己都无法与赵当世相抗衡,与其飞蛾扑火再惹上一身骚、保小利而弃远利,倒不如把眼光放长远些。毕竟“大同公”这头衔的分量极重,咬咬牙竭尽全力撑过这一阵子,未来等着自己的便是那阳关大道了。

    一匹快马从身畔疾驰而过,姜瓖故意装作吃惊闪躲,转过头拍着身上的灰尘,对赵当世无奈笑了笑,用来掩盖自己刚刚思量不答的尴尬。

    “姜某久在大同,自是得尽地主之谊,王爷放心,甭管你有多少人多少张嘴,有姜某管着,就一个也饿不着!”

    赵当世眉开眼笑,抚掌道:“就知道姜兄仗义!”

    姜瓖陪笑几声,小心问道:“那么......不知王爷既有雄兵百万,还要姜某这里几人打杂?”

    赵当世挥挥手道:“不多,六千。”

    这个数字正卡在姜瓖的节骨眼上,因为此前拨儿马军与王进朝带去修筑火石岭城并驻防的万余营兵合计已有一万五千人,再加这六千,可以说,总共三万可战之兵的大同府能拿的出手的兵都拿出来了。由此可见,赵当世必定早就探明了大同府兵马的虚实,这次有备而来,就是要将自己牢牢掌握住。

    姜瓖虽然经常首鼠两端,但有有自己的底线,就是一旦认准了一个方向,短期内不会反复。即便反复,也得是千琢磨万考虑,再次认准了方向,方才施行。眼下片刻功夫,他已然决定了跟着赵当世、跟着大明朝廷继续走下去,既然赵当世的要求没有超出他的底线,他心一横,自然答应。

    过一日,前线郭如克、韩衮两军相继派遣使者来请赵当世进军。

    第639章 .77汉歌(一)

    八月底九月初的晋北经了历数月炎热,已开始有了转凉的趋势。与此同时,各方总共十万明军野战军也开始对盘踞大同府东境的清军展开大规模攻势。

    郭如克军在作曈山取得大胜后快速挺进,从广灵县直插宣府,只一日攻克怀安卫,并由此为依托布防,从而切断了尚在镇虏卫集结兵力的阿济格军与围攻上庄堡的吴三桂军的联系。郭如克给赵当世写的信里明言“今鞑虏连败,首尾难顾,是为毕其功于一役之良机”,表示将竭尽全力阻止清军撤退会合,并希望赵当世及早进军彻底击败清军。

    赵当世当然不会留给清军喘息的余地,与姜瓖见面次日,便即马不蹄停,率领五万余兵马开拔,走栲栳山北部通道往攻镇虏卫,原先驻扎火石岭城的韩衮、王进朝等部近一万五千兵马则负责提前清道推进。

    晋北风云,终化作狂风暴雨前的电闪雷鸣。

    火石岭城,赵当世与韩衮、陈洪范见了面。

    “属下无能,致使侯总管为鞑子杀害,数千兄弟死于非命。”韩衮偏着头,红着眼道。

    数月不见,赵当世见到的韩衮双颊内陷、神情疲惫,早没了当初的神采奕奕,但一言一行,仍然简洁有力,坚定不移。

    “不是你的过失,是我来得晚了。”赵当世拍拍韩衮的肩膀,“晋北若无老韩你支撑着大局,尚不知形势将恶化到何种地步。有你在,真是太好了。”

    韩衮叹了口气,道:“我老韩没读过几句书,但曾听到凤子说些诗书。里头大多记不住,只一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记得特别清楚。我既然穿了这身甲,不将鞑子驱逐殆尽,七尺之躯有何颜面复立天地之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