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1节(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穷的,现在双桅船热销就是个好例子。

    吴厂长的船(5)进步还是退步

    老吴的报告与公司近期的发展方向非常契合,所以很快就批下来了,但是海安队关于两年内再建八艘珠江级巡洋舰的报告却被驳回。

    董事会给出的解释是,下一阶段船厂的生产力将非常紧张,应该首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而不是好不好的问题。珠江级好是好了,但是你好好的一艘军舰搞得像个游轮干什么?餐厅大到能开舞会,乘员舱都赶上那边世界的游轮的二等舱了。还有那个海上自持100天,现阶段能有什么任务用得着你在海上转悠100天不靠岸的?

    不管外行不外行,他们提出了一个思路:设计一款最初级的巡洋舰,它有几个基本要求:第一,要安全,汉唐人都是宝贵的,损失不起,战舰绝不能因为风浪或者敌人的炮火沉没了;第二,海上自持能力要能达到三十天;第三,当两舰伴航时,遇到任何国家的主力舰队要战而胜之;第四,在保证前三条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建造周期(意思就是要足够小,毕竟战舰的大小与建造周期几乎成正比)。

    同时董事会承诺,将抓紧船坞建设,其中第一座大型船坞将于三个月内建成。该船坞投入使用的第一时间就建造三艘初级巡洋舰,供海安大队初步形成常备的远洋投放力量。另外,以后安江厂每下水十艘远洋商船,就批准建造一艘初级巡洋舰;每下水十五艘近海商船,就批准建造一艘初级驱逐舰。(别怪公司抠门,没有商船要你护什么航?)

    孙队长与吴厂长在网上与嘀咕了一天,最终孙队长还是忍不住跑到安江造船厂跟吴厂长当面沟通。两个人熬又了一夜,终于拿出了初级巡洋舰的设计方案,他们当即上网向董事会提出要当面汇报:毕竟是以后要大量列装的东西,郑重一点不为过。

    次日董事会就安排他们正式接见,看来他们也挺重视。

    吴厂长将U盘插入笔记本,打开相应的文件夹,伍董事长长与李董事头靠头看着屏幕--今天接见就他们俩,其他董事没时间。

    这是在原三桅战舰设计方案的升级版。因为钢制桅已经成熟,所以原37米三桅改成40米两桅;外船壳和上甲板加厚到一米(40英寸);重新规划舱位,为以后安装动力系统预留了空间(珠江号的动力系统移植过来的话就没地方住人了,600吨和1600吨不是一个级别,而红星厂早期产的小型机老吴看不上。)另外,一些珠江、安江舰上被证明有效可靠的设计(如双船壳+“木密舱”、移动式披水板等)也继承了过来。

    李子强:“船壳为什么要这么厚?”

    孙瑜回答:“船大了不够灵活,万一被小船围上了,起码要能扛上几炮!还有,这个时代西方流行撞角战术,被他们的大家伙撞一下可不是开玩笑的!”

    “六门火炮有点多,能不能少点儿?”

    “没法子,要想面对国家正规舰队战而胜之,一侧三个火力点是起码的,少了的话,万一哪门炮瞎火就没经念了(还是怕陷入重围)。”

    “这个人员配置是不是有点多?”

    “您看:一门火炮一个炮长负责瞄准和指挥、一名装填手负责调整引信和装弹、一门炮手负责炮门和炮闩,六门炮就是十八人,两挺机枪四个人,火力手就要二十二个,两支桅杆最少要六名水手负责,三个班就要十八人;瞭望手是个苦活计,要四个人;厨师一天做四顿饭,每顿饭最少两个人干活,错开统筹的话,最少四个人;还要三个舵手分班掌舵;另外还要有医生、工匠、翻译、领航员,五十六个定员已经很少了!”

    李子强一嘬牙花子:“那不是比珠江级还多了?”

    本来一言不发的吴厂长台起头来:“那个船上火力点少,另外还有气动绞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