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6节(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吴厂长逼出来的,不听使唤还不行,毕竟以后海安队的战舰还得指望人家安江厂不是?其实吴厂长就说了一句话:人工烘干的木料没有自然风干的好,海安队要想有好船,就多弄点儿船回来,西洋的大夹板最好。

    不同于明人队员的交口称赞,孙大队长提交的的报告中认为汉唐急需开发护航用的巡洋舰。首先,安江级吨位太小,风浪中航行时太过颠簸,海安队员们没有不吐的;其次,乘员空间太小,不利于队员休息;再次,由于有效载重太低,海上自持能力太差,多装点弹药就装不了多少补给了:有时候还要商船给它补充淡水。

    船厂方面表示毫无压力:五十米级三桅和七十米级四桅纵帆战舰、七十米机帆双动战舰早已完成纸面设计、模型测试和工艺推演,只要相关单位能跟上,新舰两个月内就可以进行下水舾装。差不多第三次护航时就可以使用新舰了。

    吴厂长的船(3)珠江舰

    参加完远洋投放工作汇报会,吴厂长立即给红星机械厂下了两套钢结构件的订单,构件都是设计好的,CAD图样早就发过去了。动力系统已经进入交货期---那本就是根据船厂的要求研发的,而新动力的生产周期太长,所以船厂提前订了两套。

    吴厂长跳过了五十米级别的设计,直接上马了七十米级别的机帆巡洋舰---嫌回头升级换代太麻烦!不过五十米级别三桅纵帆商船的设计仍然保留。两个月后首舰“珠江号”顺利入水舾装,从此该级舰被称为珠江级。它全长(取消了艏斜杠)71米、宽12.9米、满载吃水5.6米,设计排水量1600吨、设计航速16节。

    这是本时空全球第一艘钢肋木壳船。给红星厂下完订单两天后,构件就从红星厂源源不断送来,龙骨、船肋分段锻造,运到船台按编号铆接;船壳及甲板板材也是预加工好的,只要照着图样上的编号按位置和顺序安装就行。板材的断面都被切割出W形长槽,便于板材之间拼接时相互咬合;船板安装时断面涂上酪素胶,并且船壳内外均使用了海量锔钉,使整个船壳成为一个整体,以提高强度。

    安江厂将船只的安全问题放在了性能之前,珠江舰不但继续采用双层船壳,而且水线以下的舱室互不相通,还把大块的巴沙木加工成相应尺寸填充在内外船壳之间,并使之与船板严密贴合(巴沙木比重0.1,是世界上最轻的木材。本来是买来用于切割成小块填充救生衣的,后来吴厂长打报告加大了采购量)。他们把过去的水密舱变成了“木密舱”,即使战舰触礁或遭遇强热带风暴导致外层船壳破损,也不会损失多少浮力。后来这种“水线木密舱结构”成了汉唐军舰的标准设计,只不过把填材料改成了更轻的阻燃发泡材料。

    新舰为腾出纵向空间加装动力设备而减去一根桅杆,现采用三桅纵帆形式,并重新计算了桅杆位置。钢制锥形空心桅杆高达52米,而同级的商船仍然采用四桅纵帆的设计。珠江舰前两桅的帆缆系统和安江级一样使用带帆脚索的全骨平顶帆;尾帆则改用了三角帆,以便给桅杆加装后支索,来加强桅杆强度。

    当船帆船侧顺风航行时,风压中心会前移,使船只产生向下风一侧转向的趋势形成下风舵;当船只逆风(不是顶风)航行时,风压中心会后移,使船只产生向上风侧转向的趋势形成上风舵。以往解决此问题的办法是上风舵时向下风转舵、下风舵时向上风转舵以维持航向,当转舵也解决不了时就要降帆(上风舵时降尾帆,下风舵时降前帆)或放松相应的帆脚索(松帆)但是这些办法都会影响航速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