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节(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是这种心境。

    乍暖还寒的一天,曾国藩单目无神地望着眼前一群陌生人,淡淡地说道:“把李鸿章叫来。”

    众人面面相觑,从保定到金陵,山遥水远,李鸿章能来,可曾国藩能等吗?

    “告诉他,我等他。”他语气坚定地说。

    在等待李鸿章的漫长光阴中,曾国藩把仅有的那只眼闭紧了,养精蓄锐。

    他想了很多,首先想到的是三不朽,他能成为三不朽人物吗?

    立言,他写了无数家书、无数日记、无数文章,但毫无创造性见解,立言恐怕谈不上。

    立德,他很满意都点了点头,中华传统道德,他的确按部就班地奉行着。

    立功,他兴奋起来,睁开那只眼,平定太平天国,前无古人。

    他又想到政局。他最喜欢的皇帝就是道光,道光对他也不错。可惜道光一朝,他无所建树。咸丰只是拿他当枪使,两人没有情感。至于慈禧,曾国藩笑了,又要用他,又要防备他,真是个辛苦的女人啊!

    洋人在外虎视眈眈,百姓在内心怀不轨,这个帝国……

    想到这里时,天空飘起了雨丝。曾国藩更衰弱了,几乎奄奄一息。不过他坚信,他肯定能等来李鸿章。因为他有毅力,而且正是靠着这人所共知,却很少有人做到的毅力,他走到了今天。

    李鸿章果然来了,满头大汗。见到活着的曾国藩时,他泪流满面。

    曾国藩说,我不是要你来哭丧的,我有事要交待。

    “我有一大懊悔。”他格外严肃地说。

    李鸿章正襟危坐地听着。

    “我这个人顾虑太多,湘军浴血奋战十几年,收复金陵后,因为各种压力,竟然将其解散,自毁长城,寒了将帅的心,等于是自废武功。湘军众将飘如秋叶,我自己也成了剪翼之鸟,以至‘剿捻’无功,备受挫辱。”

    李鸿章似乎明白了李鸿章这段话背后的意思。

    “你要汲取我的教训,八旗、绿营再不可倚靠,保太后、皇上之安,保卫神州华夏,全仗你的淮军。今后,淮军必有被议论的一天,千万不要像我那样,畏首畏尾,只可加强,不可削弱。乱世之中,手里必须有枪杆子,于家于国都应如此。”

    李鸿章谨记在心,这是曾国藩留给他最丰厚的遗物,他终生未丢弃。

    曾国藩喘息了一阵,又说:“数十年办事之难,难在人心不正,世风不淳,而要正人心,淳世风,必须要依赖一二英雄人物开天辟地,后来者应和。先正己身,同时培养后人,把这些人作为‘种子’,绵延不断,天下应和,世风自然改变。”

    李鸿章沉思许久,问:“天下谁是种子呢?”

    “左宗棠!”

    “什么?”李鸿章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老师和左宗棠几乎有不共戴天之仇,怎么会是他?

    曾国藩看出了他的疑虑,一笑:“你呀,境界不高。左宗棠这人雄才大略,待人耿直,廉洁自守。我和他争的是国家大事,不是私情。左宗棠有知人之明、谋国之忠,正是他的长处。人不能因私情而动国事!”

    李鸿章谨记在心。

    说完这些,又聊了些闲话。曾国藩对李鸿章说:“你走吧,直隶的事才是正事!”

    李鸿章自然不肯走,曾国藩怒了:“我说了,不是让你来给我哭丧和送终的!”

    李鸿章痛哭流涕,曾国藩却从床边抄起一本书,认真地阅读起来。

    1872年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