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节(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却怪白鸥,

    觑着人欲下未下。

    旧盟都在,

    新来莫是,

    别有说话? [65]

    这首词跟前面所引“但觉新来懒上楼”一样,也是作者罢官闲居上饶期间的作品,风格和调性却很不同。那首《鹧鸪天》对仗工整典雅平和,这首《丑奴儿近》明白如话幽默清新。骤雨一霎儿价,山那畔别有人家,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都是看似平淡其实精致的传神之笔。

    辛弃疾说,他这是学了李清照。

    李清照备受推崇的传世之作很多,比如: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66]

    这首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由于北宋灭亡,继而丈夫去世,出身  嫁到官宦人家的她,几乎一夜之间就由贵妇变成了寡妇,裕民变成难民。如此巨变,在她内心深处造成的创伤是无法平复的。因此,尽管《声声慢》的词谱原本规定押平声韵,曲调也比较徐缓,李清照却将韵脚由平声改为入声,并且屡用双声和叠字,完全改变了调性。

    如此急促凄厉的悲怆之声,跟辛弃疾那首《丑奴儿近》的轻松欢快可谓大相径庭。但如果将“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和“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相比照,却不难发现二者之间的相通之处。实际上,李清照和辛弃疾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善于用浅显清新的语言,白描般地塑造刻画出生动鲜活的艺术形象,比如: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这首《如梦令》词,当然不如同调的“昨夜风疏雨骤”那么有名,因为后者有“应是绿肥红瘦”名句。不过要论画面感,那么“误入藕花深处”和“惊起一滩鸥鹭”显然更能在瞬间抓住读者,并让人过目不忘。

    据明刊本《诗余画谱》。

    实际上李清照也是得天独厚。她的父亲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丈夫赵明诚则是金石学家。于是才华横溢又学养极高的她便巾帼不让须眉,甚至表现出苏轼的词风: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正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于落难之时,李清照这首《渔家傲》也作于她南渡之后。看来,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并非没有道理,这首词气势之磅礴,音调之豪迈,也不输任何豪放派词人。尤其是那“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一句,真可谓一往无前。 [67]

    但,这在李清照词中只是例外。

    事实上作为秦观之后又一位婉约派词宗,她写得多也写得好的仍然是离愁别绪和倦意闲愁。只不过因为是女人又是大手笔,所以情感体验固然真实细腻,艺术手法也能够创意迭出,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