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节(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只有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才看得清楚。至于对百家争鸣及其影响的总评价,也许要到最后一卷。

    但,先秦诸子将在后面的历程中,时时陪伴着我们。

    附录

    本卷人物年表

    公元前586年-前538年,犹太先知,摩西五经。

    约公元前580年-约前500年,毕达哥拉斯。

    约公元前565年-约前485年,释迦牟尼。

    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孔子。春秋晚期,孙武,《孙子兵法》作者。

    公元前469年-前399年,苏格拉底。

    约公元前468年-约前379年,墨子。与墨子同时代,杨朱。

    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柏拉图。战国初期,《老子》成书。

    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商鞅。公元前384年-前322年,亚里士多德。

    约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孟子。

    约公元前369年-前286年,庄子。公元前341年-前270年,伊壁鸠鲁。

    约公元前340年-约前278年,屈原。

    约公元前313年-前238年,荀子。

    约公元前280年-前233年,韩非。

    注释

    第一章

    1.以上见《庄子 ·说剑》。

    2.这个说法,是雅斯贝尔斯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提出的,也翻译为“枢纽阶段”。

    3.老子是否确有其人,《老子》一书系何人所写,学术界一直有争议。我赞同许多学者的看法,认为《老子》一书应该成于孔子之后,庄子之前,比墨子和杨朱还要晚一些。它的思想源头可能来自李耳,或老聃,或太史儋,或老莱子,但也可能只是打着他们的旗号,借壳上市。

    4.请参看《史记 ·孔子世家》。

    5.事见《论语 ·微子》。此时定为由叶返蔡之时,从司马迁说。

    6.见《论语·微子》。

    7.见《论语·宪问》。

    8.见《论语·八佾》。

    9.见《史记·孔子世家》。

    10.见《论语·颜渊》。

    11.见《论语·阳货》。

    12.见《论语·阳货》。原文是:“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

    13.见《论语·八佾》。

    14.见《论语·阳货》。原文是:“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此处所言,是对这句话的三种理解。

    15.请参看《论语·乡党》。

    16.见《墨子·非儒》。但学术界普遍认为,《非儒》不是墨子本人的作品。

    17.请参看孙叔平《中国哲学家论点汇编 ·先秦编》。

    18.见《墨子·耕柱》。

    19.见《孟子·滕文公上》。

    20.正是这一点,决定了礼乐制度在进入帝国时代后也没有被废除,儒学反倒成为官方意识形态。详见本中华史第八卷。

    21.见《庄子·外物》。

    22.见《庄子·箧》。

    23.见《庄子·天运》。

    24.见《庄子·大宗师》、《庄子·天运》。

    25.见《庄子·人间世》。

    26.杨朱的观点,是“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列子 ·杨朱》)。老子的说法,是“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 ·第十三章》)。庄子的说法,是“贵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