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节(精校版完结)(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之自己。

    此时,两人俱已燃起战意,绝代高手之争,纵使惺惺相惜也绝不会保留半点,要么不战,要么全力以赴,犹如天河倒泻,无法可收。

    天河已开口,两人真气已布满整个浮图塔前,空气中已有滋滋声响,这是真气相击之声。

    下雨了。

    雨乍一开始便下得很猛。

    远山,近林俱都罩在灰蒙蒙的雨幕之中,三丈之外已然无法看清人迹。

    然而雨无法淋入石勒、王绝之周身丈余,两人周身有一张无形气墙,雨一临近,便被爆成无数细雾,向外迸射。

    雨越下越大,气墙也升越高,越扩越远,现在已有十丈方圆。

    两人还是未动。

    真气愈积愈强,静止之势已是如此骇人,若是动将起来,岂不惊天动地。

    大初有道,道生气生,气化为质,后有万物,气藏物中,化劲乃出。

    运动的真气,威势超过静止之气干百万倍,若是两人出招,这招式将会怎样。

    沉闷雷声由天际传来,仿若催人出征的战鼓。

    深秋之时,绝少有雷,可是此时却雷声不断。

    是为此战助威了还是为了别的?

    “喀喇喇!”一个炸雷响起,仿若就在头顶。

    石勒、王绝之两人同时出招。

    这是绝好的出招之机,两人把握时机都很准确。

    石破天惊!

    两人出招,犹如流星相撞,巨响声中,竟有火花闪现。

    石破天惊之后是一片寂静,天地间只有沙沙雨声,雷不再响,而仍在下。

    浮图塔依旧挺立在漫天雨中。

    风吹在人身上,有点冷……

    后记

    全文行完,有些惴惴不安的感觉,时隔一年,再将前面一段故事叙完,当真为难的很。

    其中难点在于人性本身的尴尬。

    故事终究是故事,这篇故事只不过是依附了一个胡人英雄??石勒而编造出来的,为了行文的需要,有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都作了改动。

    本书历史背景,选自东晋南北朝,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一次民族矛盾比这个时候更为尖锐,胡汉杀戮时刻未停,较之元、清更甚数倍。

    矛盾就在这里产生,人性与民族大义。

    矛盾里的人生是悲剧人生,一如金庸笔下的萧峰。

    王绝之睥睨世情,远比那萧峰更为自在,然而在这个矛盾面前同样存在尴尬,就如他是否真该与他心中敬佩的英雄石勒一战。

    朋友早就在尚未完稿之前问我,你到底怎样安排石勒与王绝之的一战。

    我摇摇头道,不知道,让他们自己去安排。

    这一战,显然是无法避免,主要原因倒不在石勒与王绝之的胡汉之分和杀父之仇,而在于王绝之乃是率真之人,他要挑战石勒来超越自己,这是潜在意识,王绝之并不能自觉,然而这一战的结果,我却写不下去,我不愿看到这两个人在这场决战中死掉一个。

    有些事做起来并不能收发如心,就算王绝之有“亢龙有悔”的绝技,当遇上真正武功高手时,却只能全力出击,这场势均力敌的拼斗,结果注定只有一个:总有一人要倒下去。

    其实,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在做有些事时,也是同样不能收发如心,拿得起,未必放得下。

    石勒死。

    王绝之死。

    石勒、王绝之俱死!

    石勒、王绝之俱活!

    石勒与王绝之这一战会有怎样的结果,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答案,四个必然结果中我却无法选择其一。怀有美好心愿善良的人们总希望这两个英雄都能活下来,但这只是我们的祝愿,并非真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