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4节(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们为什么把行礼下拜这件事情做的这么顺溜,那就要先看看这段时间,每天都会加印的大唐日报了。

    大唐日报,现在基本能够做到每天一印,在中原地区,快速发行,最近头版头条,是以连载的形式,将孙享福自贞观元年出长安,到交趾引进占城稻开始,这二十多年里,他做过的所有事,说过的所有话,为国家立下的所有汗马功劳,这些功劳对于大唐的影响,详细的讲解了一遍。

    当然,讲解出来的东西,都是经过王得用带领的那组人马美化过了的,就像之前在碎叶城吃碗凉粉,把整碗吃光了一样,王得用会在记载中,说他勤俭节约,从不浪费一粒粮食,还穿插了一些赞扬的诗句在其中。

    这样的文,孙享福自己如果看了,估计会掉一地的鸡皮疙瘩,可是,百姓们对里面的内容的接受程度,却是异样的高。

    在他们看来,给自己这些人带来美好生活的人,就应该是报纸中所说那么完美的人,最关键的是,认识孙享福,和所有听过孙享福讲课的人,都觉得报纸上所写的东西,都是真实存在的,这个数量可就大了,光是中原地区,就有数百万人,到了现在,连西域之地,都有数百万人听过他的现场讲学和耕种示范,受益匪浅。

    因为,自孙享福贞观十七年抵达拜占庭之后的五年多时间里,他几乎都没有停止过讲学,当地人的农耕水平,在他到去了之后,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基本都享受到了农学技术带来的福利。

    所以,此前,李泰说孙享福封圣,是天下百姓的共同意愿,其实一点也不假,至于这个意愿是怎么来的,那就有待考究了,反正,后世人的话,是看不到多少真历史的,因为历史,都是由胜利的统治者书写的,而现在,李世民是这个胜利的统治者。

    作为这个时代被李世民统治的一员,孙享福与其矫情不受,还不如大大方方的听安排的比较好,至少,这对农学的传播,农学生的社会地位,以及对孙家的后世子孙,都是有好处的。

    第767章 和李承乾的谈话

    被李承乾和虞秀儿等人迎进了城之后,孙享福才知道接下来的章程,人家已经全部给他安排好了。

    从去年八月中起建,到今年二月,已经修建了五六个月的天坛,早就完工了。

    它不过是一个铺满了精美花纹的地砖的空旷场地,中央有一座由混泥土修筑而成的圆形高台,高台四周有汉白玉围栏,中间,是一个大石桌祭台,还有一个插香炉的大鼎。

    这个大祭坛之所以被李世民称之为天坛,是因为,以后,它只会在有人被赐予无上荣誉的时候,才会用到,所谓无上的荣誉,无非就是封圣,或者皇帝登基之类的。

    第一个使用它的,就是孙享福,而李世民之所以想要先举办孙享福的封圣仪式,则是为了之后他加‘至尊人皇’称号的时候,更加的有说服力。

    毕竟,孙享福所做的事情,虽然经过了一些文字美化,但有近一半都是真实的,是获得了广大百姓认同的。

    而他的‘至尊人皇’称号,是他自导自演得到的,虽然功绩是实实在在的,却缺了一些民意的支持。

    尤其是在最后纳入大唐治下的南亚,拜占庭以及大食地区的百姓,他们对于李世民的印象,基本上都是铁血君王,因为,他们更直观的感受到的,是大唐的雄壮军威,和无尽的财富,现在,也只是稍微有一些改观。

    而由孙享福这个全民公认的圣人,推他上‘人皇’之位,就显得更加有说服力,更加完美了。

    洛阳行宫之中,大家伙围着孙享福叽叽喳喳的讲了好半天,少部分类容是聊天叙旧,多数,是把后面的事情,给他讲清楚。

    总体意思就是,二月十八,是封圣大典在长安举行的日子,距离现在,只有不到十天,而在此之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